浮針療法: 歡迎來到中山市五桂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 中山市博愛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劉銀軍采用浮針療法治療:祝您早日康復。浮針療法:治痛利器,即刻有效一、選擇針具在選擇針具時,應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的長幼、形體的胖瘦、體質的強弱、病變部位的深淺、治療的具體位置、病變性質,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二、選擇體位:選擇適當的體位,使病人放松,同時便于施術操作。(1)仰臥位: (2)側臥位: (3)伏臥位: (4)仰靠坐位: (5)俯伏坐位: (6)側伏坐位: 對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病重的患者,應盡量采取臥位為好。三、明確病痛點明確病痛是浮針療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1)病痛范圍大時,醫(yī)者必須找出最痛點,病人表達不清時應選痛點中央。(2)病痛范圍小,尤其是在關節(jié)附近或關節(jié)內部時,要讓患者多次改變關節(jié)姿勢,以使痛點明確。(3)在頸項軀干部,人體的位置覺遲鈍,較難分辨疼痛的位置,這時更需要醫(yī)生耐心檢查,細細體會手指下的感覺,查看是否有條索樣、硬結等異常感覺。在查找痛點的過程中,用力要由輕而重,搜尋范圍應由大而小,一定要找到疼痛所在處,然后才能進針治療。(4)正常體位時,往往病人不感覺疼痛,醫(yī)生檢查也沒有壓痛,只有當擺到某一特定姿勢時,其處理方法是:讓病人保持那特定姿勢的情況下操作浮針。明確病痛點,這是浮針療法臨床運用方面的特色,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不明病痛所在,草率用針,病人徒受痛苦,醫(yī)生聲譽受影響。浮針療法操作過程中,時常需要按壓痛點以觀療效,從而決定掃散的時間。因此,醫(yī)生在病痛點確定后,最好要做標記。四、確定進針點進針點的選擇關系到進針順利與否,關系到療效的好壞。在選擇進針點的過程中,要明確以下幾點:(1)多數情況下進針點應在距痛點6-10cm處。(2)多選擇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處,這樣便于操作和留針,但要是病痛在肋間,斜取肋間,則療效佳。(3)避開皮膚上的疤痕、結節(jié)、破損等處。(4)盡量避開淺表血管,以免針刺時出血。(5)進針點與病痛處之間最好不要有關節(jié)。五、消毒針刺前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進針部位的消毒和醫(yī)者手指的消毒。1.進針部位消毒在需要針刺的部位,用75%乙醇棉球拭搽即可。也可用碘伏消毒。2.醫(yī)者手指消毒施術前,醫(yī)者應先將雙手洗刷干凈,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即可。六、進針: 針刺的操作分以下兩步進行:第一步進針:針體與皮膚呈150-35度刺人,用力要適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達肌層即可。然后,松開左手,右手改變斜持毛筆樣的姿勢,用拇指、示指、中指3指拿捏針座,仔細地輕輕提拉,使針身離開肌層,退于皮下。浮針是否在皮下的標志有2個:一是不扶浮針時,針身隨即傾倒,若在肌層,則不易傾倒;二是醫(yī)生在提拉浮針的過程中有突然輕松的感覺。確保浮針針尖在淺筋膜層,即可放倒針身,做好運針準備。七、運針:運針時,沿皮下向前推進。推進時稍稍提起,使針尖勿深入。運針時可見皮膚呈線狀隆起。在整個運針過程中,右手感覺空松軟滑易進,病人沒有酸脹麻痛等感覺。運針深度一般掌握在25-35mm之間。對范圍大、病程長的病痛,運針深度可長;反之,則短。作掃散動作。掃散動作是浮針療法的鮮明特色。它是運針完畢到抽出針芯前的一個動作。操作方法是:以進針點為支點,手握針座,左右搖擺,使針體作扇形運動。掃散動作的操作要點:一是動作要輕柔有節(jié)律、穩(wěn)定,不能或上或下,要圓中有方,方中帶圓;二是神情要專注,心無旁鶩,醫(yī)者細心體會針下的感覺和病人的反應;三是操作時間盡量長一點,一般在2-3分鐘,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減輕為止。掃散動作和推拿手法一樣,看似簡單,實際操作并不容易,簡單完成整個過程容易,做好每一個步驟則不容易。初學者必須多練習細體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掃散完畢,抽出針芯,棄之安全處,務必放于人不易觸摸的地方,防止刺傷。最好把針芯重新放回保護套管,再放置于醫(yī)療垃圾筒內。然后把膠布貼附于針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軟套管。在進針點處,可用一個小干棉球蓋住針孔,再用膠布貼附,以防感染。八、針刺的方向:浮針療法對針刺的方向要求較為嚴格。針尖必須由遠而近地直對病痛部位,偏差了效果不佳。浮針療法的方向問題,無疑是值得研究的焦點之一。九、留針:將針刺入皮下運針后,使針留置于皮下稱為留針。它是針刺治療全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留針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鎮(zhèn)痛效應。因為,臨床上常常發(fā)現運針完畢后疼痛即減或消失,又稱即刻療效;但若隨即起針,病痛就會復作。所以,留針可維持即刻療效。留針時多用膠布貼敷,把軟套管的針座固定于皮膚表面即可,再用膠布貼敷。目前對于慢性疾病,一般留針24h即可。另外,還要根據天氣情況、病人的反應和病情的性質決定。若氣候炎熱,易出汗,或病人因為膠布過敏等因素造成針口或局部皮膚瘙癢,時間不宜過長。若氣候涼爽,不易出汗,病人沒有反映不適感,時間可長一些。病情復雜纏綿難愈的病癥,如癌性疼痛,留針時間要長;而病情輕淺,病程較短的病,留針時間可短一些。留針期間患者注意的事項是:一是留針期間勿打濕針刺局部,防止感染;二是可適當活動,但局部活動范圍不要過大,以免膠布松散,影響軟套管的固定;三是活動的程度也不能過于強烈,避免出汗太多,影響療效;四是少數情況下,留置于皮下的軟套管移動后觸及血管,導致疼痛,可囑患者自行起針或由家人幫助起針,也可到附近的醫(yī)療單位取出;五是局部有異常感覺時,不要緊張,大多為膠布過敏所致,醫(yī)生可改用其他類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貼等。十、出針:在留針達到規(guī)定時間必須出針。出針時,一般先以左手拇、示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拇、示兩指拿捏浮針針座,不要捻轉提插,慢慢將軟管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防止出血。出針后病人休息片刻即可。出針也可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完成,但醫(yī)生必須告知患者:一是出針是安全可靠的;二是進針點處的針孔痕跡一般在一兩天內消失,不必處理;三是少數情況下,出針時可能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按壓1min即可。如皮下出血,一般不需處理,嚴重者“4h后用熱敷;四是出針10min后即可洗澡沖涼。十一、針刺間隔時間、次數和療程:多數病例需要2次以上的治療,特別是慢性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間隔時間以1天為最佳,也就是說,今天針刺,明天起針,后天即需針刺。如果間隔時間太長,將會影響療效。針刺次數的多寡取決于病痛的進展情況。一般以病人癥狀消失為原則。但在癥狀消失后,仍可續(xù)針一兩次,以鞏固療效。在浮針療法的臨床中,一般不講療程,只需一鼓作氣,連續(xù)作戰(zhàn)。十二、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由于針體僅刺入皮下,沒有較長時間的酸脹麻等感覺,只是在透皮時有瞬間的刺痛,所以浮針療法比傳統(tǒng)針刺療法更為安全,一般不會出現滯針、彎針、斷針等異常情況。但也會出現一些不利于治療的情況,常見者有皮下淤血及暈針。1、皮下淤血的處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現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無須立即起針。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影響到功能活動時,可先起針,作冷敷止血,24h后,再作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2、預防暈針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發(fā)生暈厥現象。暈針時,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fā)冷,血壓下降,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一般以青年女性較多見,尤其是在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等情況下容易發(fā)生。對于暈針應著重預防。比如初次接受浮針療法的治療精神緊張、身體虛弱者,應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對針刺的顧慮,同時選擇適合的體位,手法要輕。若饑餓、疲勞時,應令其進食、休息或飲水后再予針刺。醫(yī)生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可及早采取處理措施,以防患于未然。暈針的處理方法: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骼、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血壓下降,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采用急救措施。十三、浮針療法注意事項:為安全有效起見,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有傳染病、惡性病的患者,或發(fā)高熱,有急性炎癥患者,不要采用浮針療法。2.患者在過于饑餓或過飽、疲勞、精神緊張、剛剛睡醒時,不宜立即針刺。3.婦女懷孕3個月者,不宜在小腹部針刺。若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也不宜針刺。婦女行經時,若非為治療痛經,亦不應針刺。4.小兒自門未閉,頭頂部勿針刺。5.常有自發(fā)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礙,導致損傷后出血不止者;如血友病患者,不宜針刺。6.皮膚有感染、潰瘍、瘀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7.浮針療法留針時間長,較易感染。一定要嚴格消毒,只能一次性使用。特別是糖尿病病人,應當加倍小心,慎防感染。8.留針期間,應注意針口密封和針體固定,囑患者避免劇烈活動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進入機體引起感染。9.針刺的部位一般應選在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的部位。另外,也不要太靠近系腰帶的部位進針。10.進針點可以選擇在離病灶較遠的地方,但浮針進針點和病痛部位之間盡量不能有關節(jié)。否則,療效相對差。11.治療消化道疾病,由于腹部皮膚松弛,留針時的針具活動范圍較大,方向容易偏差,影響治療效果。要囑患者少活動。同時注意觀察,一旦發(fā)現針體歪斜,應及時予以調整。12.當肢體水腫時,如浮針治療,效果不佳,可改用他法治療。例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的治療,大量的激素導致水腫,在這種情況下,浮針療法鎮(zhèn)痛效果差。13.在涂抹過紅花油等刺激性外用藥的局部,在短時間內不宜針刺。14.短期內局部用過封閉療法,也不宜用浮針療法。15.外觀紅腫或發(fā)熱的病痛,如痛風急性期、網球肘其治療效果不如外觀沒有變化的。16.留針過程中要囑咐病人控制運動量,不能出汗。
歡迎來到中山市五桂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采用刺血療法治療:祝您早日康復。刺血療法:刺血是從砭石刺血法發(fā)展而來的。經臨床經驗證明,刺血療法確有開竅泄熱,活血消腫,醒神寧志,救逆回陽等作用。一、刺血療法工具:三棱針最常用。民間刺血時有用竹簽、木簽。另外也可用毫針、縫衣針、注射針頭、小針刀、刀片、陶瓷碎片、梅花針、七星針、鋒利的玻璃小塊等進行放血??膳浜习喂薹叛?、放氣。二、禁忌癥:患者過饑、過飽、酒醉禁針。血虛、低血壓、孕婦均應禁針。外傷大出血者、出血后不易止血者,一般應禁針。皮膚急性傳染病、皮膚急性外傷、皮膚潰瘍、急腹癥等應禁用。三、注意事項:刺血時不可過深,出血也不可過多。一般出血后,要用酒精棉球擦揉按壓止血。凡治療部位都要嚴密消毒,防止感染。注意出血量,觀察精神狀態(tài),以免發(fā)生暈針。尤其站位點刺委中時更應注意。放血后發(fā)生暈厥者,宜飲以溫糖水,再用涼水噴激面部。如暈厥嚴重,須按抗休克處理。放血要讓血充分排出,宜用酒精棉球拭之。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恐懼感,并密切觀察病人的神態(tài)。放血量的多少視病情而定,做到有目的,有計劃,避免盲目性;放血后應注意針孔清潔,切勿用水沖洗,以防感染。針刺出血者,可1日或隔日刺1次,出血較多時,一周刺2次。針刺出氣者,可1日3次,以膚紅為度,并火罐拔吸,以膚濕為度。術后血流不止者,冷敷傷口或緊緊綁扎于傷口以壓迫脈道。四、刺血療法適應征:一般適應針刺的疾病都可應用。多用于實證和熱證的疾病,如中風、昏迷、中暑、急驚風、高熱、頭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急性腰扭傷、麥粒腫、疥瘡、癰毒等。配合拔火罐、梅花針叩刺,可治療各種內、外、婦、兒科疾病。梅花針刺血尤以神經衰弱等機能障礙性疾病及局部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等)為宜。具體如下:內科病變:精神分裂癥;痿證:胸痛;腹痛;癲癇;泄瀉;腹瀉;黃疸;陽痿;嘔吐;心悸;吐血;消化性潰瘍;面神經麻痹;痢疾;臟躁;面癱;面肌痙攣;頭痛;高粘滯血癥;發(fā)熱:感冒;肝炎;眩暈;肥胖癥;腦震蕩后遺癥;胃痛:胃炎:胃痙攣:面癱:糖尿病:胸膜炎:高血壓:厭食:便秘:支氣管炎:顱內高壓征:哮喘: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盒慕g痛:高催乳素血癥:心肌梗死:失眠:帕金森綜合征:中風后遺癥:夢遺癥: 慢性疲勞綜合征: 遺尿癥:尿潴留:前列腺炎:陰莖痛:汗癥:抗衰老:靜脈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三叉神經痛;神經炎:外科病變:蛇蟲咬傷:狂犬咬傷;電擊:破傷風:癭:闌尾炎:肛周疾?。褐摊彛患诇涎?;疔瘡腫毒;骨科病變:急性腰扭傷:腰突癥:腰背肌筋膜炎;坐骨神經痛;腰椎管狹窄癥;腰三橫突綜合征;腰痛;頸椎?。侯i肩綜合征:肩胛提肌損傷:落枕:肩關節(jié)痛:肩關節(jié)周圍炎:肱骨外上髁炎:胸脅痛:脅痛:肋軟骨炎:菱形肌損傷:梨狀肌損傷綜合征:臂叢神經損傷:股外側皮神經炎:膝骨關節(jié)炎;踝關節(jié)扭傷;跟骨骨刺;痛風性關節(jié)炎;神經痛;關節(jié)疼痛:痛癥:痹證: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 枕神經痛:斷指再植:甲下瘀血: 皮膚科:白癜風;玫瑰糠疹;結節(jié)性紅斑;斑禿;風疹;糞毒:紅斑肢痛癥;丹毒;帶狀皰疹;硬皮??;神經性皮炎;銀屑??;皮炎;紅絲疔;座瘡;疣;瘙癢癥;蕁麻疹;濕疹;凍瘡;黃褐斑;癬;五官科:目赤腫痛;近視;耳鳴耳聾; 鼻塞;鼻淵; 眼瞼瞤動;白內障;顳下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紅眼??;急性扁桃體炎;翼狀胬肉;眼肌麻痹;眼炎;眨眼癥;結膜炎;瞼板腺炎;青光眼;麥粒腫;斜視;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舌痛;鼻炎;牙痛;鼻出血;酒渣鼻;中耳炎;失語;婦科病變;惡阻;滯產;崩漏;月經不調;乳少;閉經;帶下;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疼痛綜合征;盆腔炎;痛經;乳腺增生;產后血暈;乳腺炎;兒科病變:小兒嘔吐;小兒腹瀉;小兒發(fā)熱;腦性癱瘓;百日咳;臍風;小兒麻痹;疳積;小兒重舌;夜啼;流涎;五、刺血療法的治療作用及其機理:1硫經通絡活絡止痛疏通經絡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基礎,因為人體氣血流注運行藉借經絡系統(tǒng),如經絡不通,則氣血不行,機體失養(yǎng),百病乃生。刺血具有較強疏通活絡的作用,使氣血運行通利,從根本上消除了產生疼痛的病理基礎,從而起到了活絡通絡、止痛鎮(zhèn)痛的作用。2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活血化瘀是刺血療法的又一重要作用,刺血則通過瀉出一定量的血液,直接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宣通瘀滯、通利經絡以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刺絡活血化瘀的另一應用是對跌打外傷所導致瘀血腫脹可直接在患處刺絡放出惡血進行治療.直到目前,對外傷血腫等類似病癥采用刺絡拔罐放血法,就是對刺血療法活血化瘀作用的具體應用。刺血法消腫散結也有兩方面的應用,其一是治療癰疽瘡癤,另一是用癥瘕積聚。刺血為治療瘍腫的基本治法,用督脈刺血治療疔瘡、耳尖放血治目赤脹痛等。癥瘕積聚其本質為氣滯血痰,采用較強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作用的刺血法,使其病理變化減輕或消失,以達到消散癥瘕積聚的治療目的。今人仍在應用刺血治療肝硬化、巨脾癥等病證。3醒腦開竅鎮(zhèn)靜安神醒腦開竅是指刺絡放血能用于危重急證,根據中醫(yī)理論,大多數昏厥、急證因氣血逆亂、經絡閉塞,而刺血能夠疏通經絡,活血和血以啟閉泄邪,通關開竅,從而起到醒腦開竅之功。刺血還用以治療癲癇、癔病、精神分裂癥等精神不寧疾病。此類病證多因情志抑郁,氣血不和,心神不主,使用刺絡放血,通經活絡,活血理氣,則氣血沖和,神志安寧。也正因為如此,刺血仍是目前治療精神神志疾病的重要手段,并具較好療效。4清熱解毒祛邪安正由于在刺血過程中,可使熱邪隨血外出而泄,因此刺血療法具較強的清瀉熱邪作用?;馃巅帐t成熱毒,火降熱清則毒邪可除;而對于蟲蛇咬傷,局部刺血又可使毒素隨血而外流排出,故刺血可清熱解毒。目前用八風、八邪刺血治蟲蛇毒傷,中沖、少商刺血治療嗜鹽菌中毒、八關大刺治高熱不退均收到較好療效。5和血養(yǎng)血調整陰陽刺血療法由于刺激量相對較大,并以瀉出血液為手段,故醫(yī)家多以其為瀉法,而實際上,刺絡血也可治療虛癥?,F在用刺血治小兒瘡疾、遺尿、消渴、脫肛等多種虛證。而治療虛證就是基于刺血有和血養(yǎng)血、調整陰陽的功用。從現代生理學角度分析,刺絡少量出血,可刺激骨髓造血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從而有益于身體健康,達到陰平陽秘、陰陽調和,所以說刺血具和血養(yǎng)血、調整陰陽作用。綜上所述,刺血療法具有疏經通絡、活絡止痛,活血化瘀,消腫散結,醒腦開竅、鎮(zhèn)靜安神、清熱解毒、祛邪安正,和血養(yǎng)血、調整陰陽等作用。
拔罐療法一.拔罐適應的人群拔罐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凡針灸,按摩療法適宜的疾病均可進行拔罐治療。 例如以下各科諸多疾病均可進行拔罐治療,而且見效快,療效顯著。1.內科疾?。焊忻?、咳嗽、哮喘、胃脘痛、腹痛、眩暈、風溫、暑濕等。2.外科疾病:紅絲疔,丹毒,有頭疽,癤病,乳癰等。3.骨科疾?。郝湔怼㈩i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肩關節(jié)周圍炎、頸肩纖維織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類風濕性骨關節(jié)炎等。4.婦科疾?。航浶邢绕?、經行后期、經行先后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閉、痛經等。二..拔罐禁忌的人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yī)療事故發(fā)生,或者延誤患者的治療,以下病癥應當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1)高熱、抽搐和痙攣發(fā)作者不宜拔罐。 (2)有出血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絡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3)有嚴重肺氣腫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負壓吸拔。心力衰竭或體質虛弱者,不宜用拔罐治療。(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響骨折對位及愈合。急性關節(jié)扭傷者,如韌帶已發(fā)生斷裂,不可拔罐。(5)皮膚有潰瘍、破裂處,不宜拔罐。在瘡瘍部位膿未成熟的紅、腫、熱、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癤腫禁忌拔罐,以免造成嚴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腫塊,亦不可隨便拔罐。(6)孕婦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7)惡性腫瘤患者不宜拔罐(8)過饑,醉酒,過飽,過度疲勞者均不宜拔罐三.幾種常規(guī)拔罐療法(一)單罐法。(二)留罐法。又稱坐罐法,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時間的拔罐法。留置時間一般為5~10分鐘,它可用于拔罐治療的大部分病癥,是最常用的拔罐法。(三)多罐法(神經節(jié)段拔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療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病變處肌肉較豐滿的疾病,或敏感反應點較多者,可根據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tài)等情況,酌情吸拔數個至10余個。(四)閃罐法((五)針罐法。(六)走罐法。走罐法又稱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層薄薄的潤滑油。四.拔罐時體位的選擇 其原則是:能充分暴露治療部位;使患者舒適持久;方便術者操作;五. 拔罐療法的選穴原則(一)就近拔罐即在病痛處拔罐。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局部經絡功能之失調,如經氣不通所致。在病痛處拔罐,就可以調整經絡功能,使經氣通暢,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地目的。(二)遠端拔罐就是在遠端病痛處拔罐。這遠端部位的選擇是以經絡循環(huán)為依據,刺激經過病變部位經絡的遠端或疼痛所屬內臟的經絡的遠端,以調整經氣,治療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頸椎疼痛拔足三里等。(三)特殊部位拔罐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因此,根據病變特點特點來選擇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關等有退熱作用。如治療發(fā)熱時,可以在上述部位處拔罐。內關對心臟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如心跳過緩,過急可以選擇此穴。(四)中間結合,強調脊椎1.頸椎部,主要治療頭部,頸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變合功能異常。如頭暈,頭痛,頸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2.腰椎部,主要治療腎,膀胱,生殖系統(tǒng),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變。如腰椎增生,椎間盤帶脫出,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疼痛等病癥。 六.拔罐的操作步驟:拔罐前做好準備: 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癥,有無禁忌。根據病情,確定處方。七.拔罐時注意事項1、 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 患者以俯臥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3、 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初閃拔罐者或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4、 拔罐順序應從上到下,罐的型號則應上小下大。 5、 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6、 針刺或刺血拔罐時,若用火力排氣,須持消毒部位灑精完全揮發(fā)后方可拔罐。否則易灼傷皮膚。 7、 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可涂龍膽紫,覆蓋紗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用利凡諾紗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過饑、過飽、過勞、過渴、高熱、高度水腫、高度神經質、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破損、皮膚彈性極差、嚴重皮膚病、腫瘤、血友病、活動性肺結核、月經期、孕期,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8.拔罐后顏色鑒別拔罐后皮膚在真空負壓下的作用下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隆起和充血、瘀血發(fā)生。如果皮膚充血、瘀血的顏色較鮮紅,皮膚隆起的程度不明顯,則為實證、熱證;如果皮膚充血、瘀血的顏色較暗紅發(fā)紫,皮膚隆起的程度較明顯,則為虛證、寒證。對瘀血性質的辨別,主要根據出血塊的色澤、水分的多少進行辨別,如顏色鮮紅、不易結塊,表示病情較輕;顏色黑紫,塊大黏膩,則表示淤阻較重。水分多則表示濕重,若為黃水則為濕熱,若為清水則為寒濕。八.拔罐的功效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疏通經絡。協助診斷。祛除病邪。雙向調節(jié)。九.拔罐的預防保健作用(科學實驗證明,拔罐有助于增強人的免疫力。 以下是刮痧拔罐能有效提高免疫力的穴位: )1、頸部大椎穴(手法主要用留罐) 2、胸部整個胸部3、腹部中脘4、背部腎俞5、上肢部合谷6、下肢部足三里7、下肢部三陰交十.拔罐產生疼癢感的原因 無論采取負壓罐,還是采用火罐,拔罐療法在治療過程中都會產生疼癢感。 產生的疼癢感指的是疼痛和發(fā)癢兩種感覺。 風濕較重的患者,罐口部位常常有癢的感覺,也因病情輕重,出病的快慢不同,癢的程度也不同。有的患者既患有風濕又患有火毒,所以罐口部位的表現是又痛又癢。癢的感覺一般出現在疼痛之后,因為火毒在上風濕在下,火毒的現象是疼,風濕,處風寒的現象是癢。 十一. 罐斑的認識 A點狀紫紅色小瘡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熱痛感或少量水珠溢出。屬正常反應,持續(xù)1---5天就可消失。B a罐斑或罐壁有少許水珠水氣,-------體內多有濕氣。b罐斑紫紅、紫黑,并有水珠或水氣。--------體內多有濕熱。c罐斑鮮紅。-------陰虛火旺。d罐斑鮮紅并伴有發(fā)熱耳體。-------體內有熱毒。e罐斑紫紅或紫黑------------熱毒或瘀血。f罐斑紫黑而黯------------瘀血或受寒。g罐斑印淡紫發(fā)青伴有斑塊---------外感風寒。h罐斑印呈散開紫斑,深淺不一 ----------氣滯血瘀。C特性a罐印數日不退,常表示病程久。 b吸拔后無罐印或有啟罐后立即消失,邪較輕。c被拔部位5分鐘內出現明顯吸拔體癥,該部位是有病部位。d走罐后有紅色小點集中于穴位,說明所在的臟腑異常。e開始拔罐時,罐印色較深,幾次后斑色變淡,邪氣消失。f罐斑較暗者,面色多不光澤,色澤較暗,粗糙。十二.常用拔罐保健穴中醫(yī)學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拔罐用于保健強身常用穴位:腎俞、關元、關元俞、太溪。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wèi)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濡養(yǎng)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總訪問量 1,120,263次
在線服務患者 262位
科普文章 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