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公立三甲綜合醫(yī)院
義診活動
牛德福

暫無義診活動相關內容

我是醫(yī)院宣傳辦人員
我要發(fā)布官方義診活動

科普·直播義診專區(qū)

查看全部

癲癇女病人怎樣做才能生育健康的孩子?

一.女性癲癇病人可以生育嗎? 女性癲癇病人可以生育。但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并且在神經(jīng)內科??漆t(yī)生的指導下,定期檢查隨訪治療。只有極少數(shù)類型的癲癇有遺傳的可能。大多數(shù)癲癇女性都可能安全度過妊娠期,生下健康的寶寶。二.懷孕后對癲癇發(fā)作頻率的影響? 大多數(shù)癲癇女性病人(大約85%)懷孕后發(fā)作頻率沒有變化,少部分發(fā)作頻率增加(大約10%)或減少(大約5%)。二.癲癇發(fā)作對胎兒的影響? 1.大家最熟悉的強直陣攣發(fā)作可能造成胎兒缺氧;2.此外癲癇發(fā)作可能造成病人意外、摔倒等可能造成胎兒損傷。3.癲癇病人胎兒死亡率可能高于非癲癇患者。四.癲癇女性病人如果想要生育孩子,應該怎么辦?1.計劃懷孕前一定要咨詢專科醫(yī)生,懷孕后定期檢查復診治療。2.懷孕前如果患者已有2年以上無癲癇發(fā)作,可以考慮在專科醫(yī)生指導下逐漸停藥觀察3.在懷孕前6個月可以選擇將致畸率高的藥物換成較安全而有效的藥物,使用最低劑量藥物控制癲癇發(fā)作,盡量使用單藥治療,或最少藥物聯(lián)合。因為聯(lián)合藥物比單藥治療的致畸發(fā)生率高。4.如果患者已經(jīng)妊娠,就不再主張調換藥物。因為這時候調換藥物有可能造成癲癇發(fā)作增加。5.懷孕后一定不能害怕藥物對胎兒的影響立即停止服藥,如果突然停藥有可能出現(xiàn)癲癇發(fā)作增加或導致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五;抗癲癇藥物致畸發(fā)生率如何?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奧卡西平、加巴噴丁等抗癲癇藥物可能改善妊娠期藥物的耐受性對胎兒的致畸性小,作為育齡女性首選。苯妥因鈉、丙戊酸鈉對胎兒的致畸性較高。此外致畸發(fā)生率與藥物劑量有很大關系,選用最小劑量控制癲癇發(fā)作。六.女性癲癇病人分娩后可以母乳喂養(yǎng)嗎?嬰兒從服用抗癲癇藥物的母親乳汁中獲得抗癲癇藥物量較低,大多哺乳是安全的,左乙拉西坦乳汁中含量較高,乙琥胺及唑尼沙胺禁止哺乳期使用。如果嬰兒發(fā)生皮疹、肝功能異常、昏睡、吮吸無力和食量減少等,應及時就診咨詢醫(yī)生。

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及對策

在各種家庭、社會因素的影響及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社會中涌現(xiàn)出大量的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的兒童青少年。據(jù)統(tǒng)計,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有心理及行為問題的人約為3000萬。在中小學中,約20%的人存在異常心理,嚴重心理問題占4%。這些人群像提前枯萎的花朵,喪失活力,垂頭喪氣、萎靡不振;或終日里愁眉不展,對未來喪失希望和信心,無心無力去上學,長期滯留在家中,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喪失理想信念和追求,成為一名“巨嬰”。有的反復出現(xiàn)頭痛頭暈腹痛等各種軀體不適癥狀,輾轉于各家醫(yī)院就診,延誤上學的時光。他們寧愿長期滯留在家里,不愿與他人接觸,與父母關系緊張,戰(zhàn)火一觸即發(fā),家庭氛圍惡劣。有的甚至頻繁地出現(xiàn)自殘自傷自殺的行為,家長猶如驚弓之鳥,不知所措。但目前公眾對這類人群的心理行為問題的認識度低,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不能正確對待和解決,導致許多家庭、社會問題的發(fā)生。因此,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刻不容緩。 筆者在精神心理的門診接診了大量的此類兒童青少年的患者。面對如此眾多的群體,也常常沉思探索如何避免誘因和有效地幫助這些幼小而殘缺的心靈,防止他們步入情緒行為的泥潭,幫助他們走出迷茫的困境,解救那些束手無策,痛苦不堪的家長和老師,讓整個家庭恢復希望和和諧?,F(xiàn)將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的心理行為問題,及相應的對策總結如下: 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的心理行為問題: 1、 情緒問題 情緒問題可能是最早和最容易關注到的外在反映。家長的主要感受是孩子脾氣大、容易發(fā)火、不耐煩。往往認為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逆反”表現(xiàn)。但實際上是孩子既往積累了大量的負性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注和宣泄,內心感到負性情緒壓抑和滿負荷,不能再接受任何微小的刺激和心理負擔,時時處于一種爆發(fā)的邊緣狀態(tài)。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會引燃情緒爆發(fā)的炸彈。輕者言語惡性相加,重則打砸物品東西,或與父母他人發(fā)生肢體沖突。發(fā)生這樣的情緒問題,不少專業(yè)人士都會給孩子冠以“雙相情感障礙”或“躁狂發(fā)作”的診斷。這需要詳細地了解孩子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心理背景和情緒表現(xiàn)。不建議給孩子隨意冠以抑郁癥、焦慮癥、躁狂癥、雙相障礙等某種精神心理的標簽。如果一旦下了某種診斷,孩子就會自動轉化成為病人的角色,削弱自身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損害社會功能。會采取退縮逃避等消極的心理應對方式。其后果往往是沉迷于病人角色中,情緒波動頻繁,放棄自我調節(jié)的功能,減少自律,降低自我約束的標準,要求家長學校的過度幫助和呵護,長期往返于醫(yī)院中,影響其社會功能,造成一些醫(yī)源性的不良后果。 二、厭學、休學、輟學 由于精神心理問題,造成的研學休學出血現(xiàn)象并不少見,常見造成厭學、休學、輟學的原因如下: 1、常出現(xiàn)精神心理問題的年齡階段,恰逢初高中階段。孩子的學業(yè)負擔較重,競爭激烈,精神上處于一種緊張、沖刺的狀態(tài)。成績的高低往往是孩子心情的晴雨表。而學習內容多,難度大,如果心理狀態(tài)一旦失衡,自身難以調整,時間上也不允許出現(xiàn)小憩一下調整狀態(tài)的機會。一旦陷入一種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很容易出現(xiàn)越緊張越無奈,努力去改變但事與愿違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 2、來自家長、老師或者孩子自身對學習目標或學習期望值較高。孩子拼盡全力,怎么努力都達不到期望的目標。產生西西弗斯反應,即長期積累的挫敗感,造成對自我的全盤否定。認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是個徹底的失敗者。從而放棄努力、放棄學習,甚至放棄人生的極端想法。 3、人際關系緊張,無處排解。有些學生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發(fā)生矛盾,沒有及時處理和化解矛盾,相互之間的關系緊張,而青少年本身又十分看重友情友誼,于是整日處于一種煩躁、苦惱的情緒當中。感覺自己在家無法和父母溝,在學校感覺不到快樂,無法面對學校班級的環(huán)境,出現(xiàn)學校恐懼和厭學情緒。有的會出現(xiàn)各種身體不適的軀體化癥狀,讓自己非常的難受,不斷到醫(yī)院檢查就診,但都沒有發(fā)現(xiàn)疾病所在。于是,就有各種理由不去上學,或者休學輟學。 4、由于種種原因休息或休學后,等再次去上學時,表現(xiàn)出適應不良的癥狀。無法和學校要求的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習慣了在家的安逸生活方式,于是就又找出各種理由不去上學,或者就此輟學在家。 三、非自殺性自傷 也稱自我傷害,是在沒有自殺意圖時,對自身身體組織故意的、直接的傷害。通過切割、碰撞、抓傷、撕咬或燙傷等方式對自身身體造成傷害以緩解內心不安,如不加以干預,會對個體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傷害,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這些青少年患者常屢次采取這種行為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將此種行為作為自己情緒發(fā)泄的出口。當情緒波動,郁悶生氣憤怒時,利用這種自我攻擊的方式去減緩痛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習慣。二是內心感到無助時,以此種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引起他人的重視,獲得他人的同情和撫慰。對于一些有邊緣人格特征的青少年。這是他們不穩(wěn)定情緒的表達方式,從而獲得內心暫時的平靜。三是相互學習的結果。筆者發(fā)現(xiàn)青少年出現(xiàn)情緒障礙后,往往對于有些相同境況的伙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們相互之間交流感受,有同病相憐的感覺。而彼此不同的癥狀,可以相互的學習和傳遞。而非自殺性自傷是一種成癮性很強的行為,很多初次嘗試即一發(fā)而不可收,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呈現(xiàn)愈演愈烈的趨勢,前臂上往往是傷痕累累,瘢痕重重。 四.網(wǎng)絡迷戀或成癮 智能手機的普及,讓網(wǎng)絡社交游戲及抖音等娛樂軟件,像魔爪一樣的伸向了孩子們。而且兒童青少年對網(wǎng)絡似乎具有先天的親和力。加上他們缺乏自控能力,往往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有的孩子不分白天黑夜打游戲刷抖音,嚴重干擾到正常的學習和作息。如果家長干涉便會發(fā)脾氣甚至威脅父母。成為親自關系惡化的導火索。手機依然成為很多孩子深陷泥潭的一種助紂為虐的工具,消磨了孩子們意志,迷失了方向,甚至喪失了理智。 五、人際關系或親子關系不良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有研究表明,人的快樂源泉80%來自于人際的交往。一些家庭往往忽略了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認為只要衣食無憂,保證孩子的物質需求是家長的主要責任。這種想法和做法實際上是削弱了家長的功能。家長的心理撫育是非常重要的,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變化,及時的給予幫助和指導也是家長的責任。很多孩子在遭遇挫折困難或陷入難以解決的困境時,往往不知所錯,沒有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也不知道事情發(fā)展方向和后果。在迷茫、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下,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或對事物產生片面或負面的印象。影響到孩子人生觀的形成。比如,一個初中的孩子轉學到內地,起初活潑開朗,表現(xiàn)良好,老師比較喜歡,后來當?shù)氐囊恍┩瑢W嫉妒,并聯(lián)合其他同學鼓勵他欺負他,他無法正確理解面對和解決該問題,身邊也沒有父母和朋友相助。便認為周圍的人都很壞,沒有好人。和幾個同學打架以后,制服了其中幾個人,就不敢再去欺負他,便認為世界上的事需要武力解決,誰的拳頭硬。就是贏家。這種觀念的形成系,影響到了孩子三觀的形成和處事的態(tài)度。這就是親子關系疏遠,沒有及時溝通交流和教化指導造成的結果的一個例子。另一種情況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不鼓勵與人交流來往。以自己固有的育兒方式,生活在狹小的家庭空間里?;蛘呓o孩子安排過多的業(yè)余學習班,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時間。待到孩子想與人交流交往時,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不知用什么方式去交往,或他人不愿意與其交往,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孩子渴望與人交往的愿望,成為一種負擔和抱負。無形中被他人排斥、孤立,成為群體中的異類。這種現(xiàn)象增加了校園暴力的概率。在孩子出現(xiàn)情緒困擾時,無人相助、無處宣泄也增加了發(fā)生心理障礙的危險性。曾一個工薪家庭的孩子,從小父母報了鋼琴班,在父母嚴格的督促下,利用所有的課余時間練習彈琴,艱難地過了鋼琴十級。當孩子上初中以后,卻發(fā)現(xiàn)周圍沒有一個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家長顧此失彼,加上其他因素,孩子明顯地被而抑郁焦慮情緒困擾。 有些親子關系比較惡劣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度嚴苛。在各個方面總是以過高的標準來嚴格要求孩子。不斷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經(jīng)常批評懲罰孩子,讓孩子時時處于一種挫敗自卑不滿的情緒當中。孩子會對這樣的父母心存厭惡,不愿意將自己的心里話或真實的想法說出來。甚至拒絕交流,只要父母一開口說話就會反感,不管說的是否正確都一律否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作為對父母的抗爭方式。這種日積月累的對立往往是許多小事情的積累和重復,待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階段,特別是青春期前后,自我意識不斷成長,內心的各種觀念逐漸形成,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fā)出來,加劇了親子關系的惡化。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資本。 凡此種種,都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的表現(xiàn)。家長老師如何預防或有針對性地幫助這些“問題”兒童青少年呢? 1、 重視父母的自身修養(yǎng),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良父母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父母常常是孩子的鏡子,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父母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對于孩子的行為習慣有示范的作用。一些品行惡劣、個性乖張、不知仁義廉恥的孩子,有很多在父母的身上都能找到相應的痕跡。有的父母沒有原則的放任溺愛,不給孩子立規(guī)矩,導致孩子的言行方式?jīng)]有邊界,人際關系差,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父母或一方專制,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忽略孩子本身的情感需求,常會導致性格膽小怯懦,畏縮,甚至是反社會人格。 良好的家庭模式,是父母性格樂觀,情緒穩(wěn)定,為人善良誠實守信。處事態(tài)度積極,勇于承擔責任,在待人接物中為孩子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家庭事務中講求每個人民主平等,遇事商量解決,氛圍和睦,不互相傷害,惡語相加或家庭暴力。多發(fā)現(xiàn)孩子優(yōu)點長處,適時給予肯定、鼓勵、表揚和信任,讓孩子體會自信,支持等溫暖的內心體驗。充分信任和有效的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而良好的親子關系,又是父母教育引導孩子的必要條件。 2、 重視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建立良好、健康的應對方式。有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 孩子的性格是平時的行為思維習慣固化的表現(xiàn),良好的性格是各種不良心理行為習慣的天然免疫屏障。孤僻、敏感、偏執(zhí)、敵意等不良的性格因子,除了遺傳因素外,與日積月累的小事的積累以及家庭學校的教育引導有關。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或者困惑時,有時難以找到正確的方式去應對。這時候家長老師就要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及時正確地給予理解、支持、幫助,讓孩子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去認識和解決問題,這就是健康良好應對方式形成的途徑。任何的不良情緒,不能得到表達和宣泄,都有一定的累積效應,會在一定的時間點爆發(fā)出來,一般情況是孩子的青春期前后。所以通過傾訴、轉移、運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是預防心理行為障礙的有效方式。具有良好的性格基礎。應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和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就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孩子健康快樂人生的基石。 3、 家長和教師放棄對孩子的過高要求,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讓孩子感到公平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希望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好的,給予各種壓力,提出過高要求,超出了孩子的天賦和能力,容易造成逆反心理,產生厭學情緒。始終達不到期望的狀態(tài),會一直處于失敗和無能的陰影中,從而全面否定自我,懷疑生活,自卑自責,想要放棄一切,產生極端想法。 4、 重視心理教育和干預 目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突出,且呈現(xiàn)增長趨勢。這個問題不僅導致個人痛苦、家庭負擔,也會對社會和經(jīng)濟層面產生不良影響。國家已于2019年出臺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建成有利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形成聯(lián)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落實心理行為問題的預防干預措施,加強重點人群的心理疏導。作為家庭與學校,更需要將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作為重要的關注內容,注重心理健康的養(yǎng)成,預防各種心理行為障礙的發(fā)生和惡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鋪平道路。